在古老的华夏大地,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衡量一位国学大师的称职?学问深厚、艺术修养固然不可或缺,但品行则更显得至关重要。对于一个人的品德,我们可以通过他感情生活的点滴得以窥见其中的真谛。回望那民国时期的国学巨擘,令世人心生敬仰者垒富配资,并不多见,而马一浮,无疑在其中熠熠生辉。
这位国学大师,身兼哲学、文学与佛学的多项研究,他的思想犹如春风化雨,悄然滋润了时代的土壤。他更是引进了琳琅满目的外国思想,首当其冲的便是马克思的《资本论》。如同风中飘扬的帆船,马一浮在学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。而他被誉为“一代儒宗”的真实内涵,除了熠熠生辉的学业成果,更在于他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。
时光回溯到1883年,他的出生地是一片充满文采的官宦之家。父亲身为四川仁寿县的知县,母亲则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大家闺秀。从小,马一浮便显示出过人的才智,年方十六,便在县试中赢得了头名,沐浴在赞誉的阳光下,似乎命运对他宽容有加。
展开剩余60%然而,早在他年轻的心灵中,早有贤达之士汤寿潜的关注。汤寿潜听闻马家子弟的才华后,亲自上门拜访,表达将自己女儿汤仪嫁给马一浮的良好意愿。马一浮的父亲欣然同意,这桩包办婚姻便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命运的注脚。
这对儿新人的日子过得恬静而美好,彼此尊重,如同两枝独立的花朵。然而,命运的无情却在三年后降临,汤仪因病早逝,留下马一浮孤独在岁月的长河中。失去爱妻的痛楚难以言表,让他发誓终生不再娶亲。彼时,他年仅十九,正值人生的黄昏初现。
此后的岁月中,马一浮忠实于自己的诺言,潜心于佛学、道学与儒学的研究,忘却了尘世的纷扰与情感。许多媒婆慕名而来,纷纷为他提亲,但都被他一一拒绝。他的心中,只有汤仪的身影,丝毫不容他人介入。
然而,马一浮的坚守也感动了岳父汤寿潜,后者曾在一顿饭局中悄然表达了将三女儿再赠马一浮的良苦用心。面对岳父的盛意,马一浮却始终坚决拒绝,只因无与汤仪相似的人,会如同一片不应存在的风景,令他心生惋惜。
岭南医士称赞他为“千年国粹、一代儒宗”,而建国后更是担任了浙江文史研究馆的馆长。1967年,马一浮因病去世,享年八十四岁,他的一生仿佛翻阅过的书卷,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与思考。
在这位国学大师的身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辉煌的成就,还有那种对爱情的至诚与执着。愿未来的我们,也能如马一浮一般,不忘初心,铭记那份纯净的爱,努力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,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发布于:山西省热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